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用户列表搜索中心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论坛首页前沿荟萃(2016)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血管成像技术
每页9条 共1页 [ 1
   
(2016)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血管成像技术
640 位读者, 0 张回帖


积分:2836
等级:论坛管理员
帖数:374
注册:2004-7-12
头衔:官方管理员
IP   :保密
状态:离 线
发表时间:2016-11-23 23:32:14 信息 留言 主页 编辑 引用
(2016)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成像技术
脑卒中和TIA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血管影像可帮助我们了解血管闭塞部位、有无斑块及其性质、有无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对确诊临床病因、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主要介绍CT血管成像[CTA 和CT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MR血管成像(MRA 和MRV)、DSA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的脑血管成像技术。
一、CTA和CTV
CTA的空间分辨率较MRA高,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的判断可靠性更高。比较CTA和DSA发现,CTA在诊断无症状性血管异常方面具有95%以上的敏感度和接近100%的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超过97%。然而,CTA影像在瞬时血管成像方面仍落后于DSA,在显示重要的供血动脉和畸形血管团时效果较差。新的多层CT已显著提高了瞬时图像的分辨率,但辐射的剂量也相应增加。多层CT的立体成像分辨率仍低于DSA。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CTA作为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病评估工具,应用前景会更广阔,并有可能在未来替代DSA。
CTA检查的推荐参数
CTA检查参数取决于设备硬件和软件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主要使用单排CT,后来发展为螺旋CT,近10年已经进展到多排CT,目前常规使用的有16排、64排、128排CT,不同CT 使用的造影剂容量、注射速度和延迟扫描时间或者造影剂跟踪方法都各有不同。1990-2005年间的CTA研究,主要使用单排或4排CT,目前本参数仍然适用于基层医院设备较差者。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ml/s,造影剂用量为120-200ml,延迟扫描时间为20s,或者进行小剂量(20ml)预试验以确定延迟时间, 感兴趣区放置在颈总动脉分叉处。近10年来,16排以上CT广泛应用,造影剂注射速度为4ml/s,造影剂用量为70-100ml,延迟扫描时间为20s,或者进行小剂量(20ml)预试验以确定延迟时间,感兴趣区放置在颈总动脉分叉处,128排以上的CT可以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即感兴趣区放置在主动脉弓或颈总动脉,阈值设定为CT值120HU,分辨率可以到1.25mm3。
(一) 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的评估
Koelemay等的荟萃分析提示,对于70%-99%的重度颈动脉狭窄,CTA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和93%。对于颈动脉闭塞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7%和99%。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伴有症状的患者,建议使用CTA和MRA来确诊和准确地检测血管的狭窄程度。Nguyen-Huynh等研究表明,对于颅内大动脉闭塞CTA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血管狭窄大于5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和99.5%。CTA还可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以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评估及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帮助,CTA诊断软斑块的准确性为93%。
(二)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的诊断
CTA原始图像可以看到颈内动脉夹层的狭窄管腔,轴位有半月形的壁间出血呈高密度影,可以看到血管的逐渐闭塞(图3)。重建图像可以清楚看到狭窄的位置长度,甚至可以看到夹层掀起的内膜,可见鼠尾状狭窄。CTA诊断椎动脉夹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8%。由于解剖结构和解剖部位的特殊性,颅内椎动脉的动脉瘤样扩张通常发生在V4段,而颅外椎动脉夹层常发生在V3段当出现特定的影像学征象,如假性动脉瘤、内膜撕裂或双腔外观时,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夹层,约<10%的椎动脉夹层会出现上述征象。
CTA在诊断颅颈动脉夹层时较MRA有如下优势:可用于夹层超急性期的诊断;动脉周围的静脉丛及脂肪不会干扰CTA成像;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辨别微小动脉夹层




(三)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
CTA在检测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6.3%、100.0%和94.6%。但对于<3mm小动脉瘤的敏感度略低,为81.8%。另外,CTA可以检测出动脉壁钙化和血栓,从而对治疗决策有指导作用。CTA的高敏感度与特异度的特征决定了它作为影像学检测脑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四)CTA对血肿扩大、预后的预测
CTA检查的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为CTA影像上的“点样征”,是预测早期血肿扩大的重要影像学证据
(五)CTV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100%;下矢状窦、基底静脉、丘纹静脉、小脑中央前静脉、岩上窦及海绵窦的敏感度在90%以上;终静脉、隔静脉及小脑上蚓静脉敏感度约70%-80%;岩下窦和蝶顶窦敏感度在50%-60%以上。
CTV与MRV在脑静脉系统的显影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脑CTV除能显示MRV显示的大静脉(窦)外,还显示了更多的小静脉血管结构,如下蚓静脉,且比MRV伪影少
在静脉窦血栓中,慢血流的室管膜下静脉和侧支静脉用CTV比MRV显示得更好。CTV显示血管的对比剂,受血流速和伪影影响甚少。但CTV的高辐射剂量,且对碘过敏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使用受限等问题,影响其广泛使用。
二、MRA和MRV
MRA成像原理是利用流动血液的MR信号与周围静止组织的MR信号差异而建立图像对比的一种技术。目前的MRA序列技术包括三维TOF序列、多块重叠薄层采集和增强MRA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等。TOF序列能准确地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敏感度为60%-85%,特异度为80%-90%。MRA对闭塞血管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A, 约100%,但是对末梢血管的评估准确性不如CTA及DSA。
(一)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能直接显示动脉瘤大小、部位、形状,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瘤体整体情况,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分辨率低,对小动脉瘤的辨别存在困难。Sailer等对1998-2013年的9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荟萃分析,发现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和89%,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动脉瘤主要位于颅底和大脑中动脉,三维重建后更有利于诊断。3T-CE-MR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上比3D-TOF-MRA更具有优势,能减少涡流等对血管显示的影响。
(二)MRA对动脉夹层的诊断
MRA对血管壁内血肿敏感度很高,而血管壁内血肿是动脉夹层诊断的重要判断依据,所以MRA几乎取代了DSA成为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重要影像学检查MRA和MRI目前是欧洲神经病学会推荐的动脉夹层首选影像学检查MRI对椎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度低于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而CT在椎动脉夹层的诊断上更有优势
MRI与MRA的联合使用不仅能提高诊断率,而且作为颈动脉夹层的非侵袭性检查,能够监测血管壁内血肿或并发症的进展与缓解。由于健康人的椎动脉直径偏小且多有变异,以至于MRI与MRA诊断椎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
CE-MRA可以显示血管腔的不规则,血管直径或血管阻塞的变化,以及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图4)。CE-MRA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辨力不如传统的影像学检查,但具有非侵袭性检查的特点。
CE-MRA具有它的优势,它可以补充T1加权、T2加权轴向图像,通过管腔狭窄段进一步明确动脉夹层,显示相关受损的脑组织,监测血管再通、血管阻塞的进程,对患者的后期管理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三)MRA对脑动脉炎的诊断
MRA可辅助脑动脉炎的诊断,可通过非对比技术、TOF-MRA、增强MRA实现,优点在于无创、操作简便。目前较多使用的1.5T 和3.0T MRA仅能显示中等以上大小血管炎的典型病变,使用高于7T的MRA时可提供120μm以上的血管征象,但对于小血管炎无法检测。脑动脉炎的MRA影像学表现类似于DSA,表现为单处或多处相互交替狭窄呈串珠样改变或者闭塞
目前MRA的时间分辨率低于DSA时间分辨率,所提供的血流动力学的信息也相对局限。如MRA显示的血管异常与病变范围不一致时,可能为低灌注伴慢性代偿而引起的缺血而非真正梗死。
(四)MRV对颅内静脉血栓的诊断
MRV是静脉血流成像,明显受血流速度和伪影的影响,对血流慢的静脉窦和小静脉显示不准确,其信号的缺失有时并不意味血流停滞或血栓形成。但MRV无辐射和无需注射造影剂,临床应用方便,常规应用于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图2M-P),尤其孕妇、肾功能不全患者。CE-MRV能够弥补信号缺失的缺点,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更大。

更多…..

该帖子在 2016/11/25 13:22:21 编辑过
每页9条 共1页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