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用户列表搜索中心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论坛首页病例讨论面对抄袭质疑 汪晖沉默 朱学勤回应:媒体不应充判官
每页9条 共1页 [ 1
   
面对抄袭质疑 汪晖沉默 朱学勤回应:媒体不应充判官
425 位读者, 3 张回帖


积分:2836
等级:论坛管理员
帖数:374
注册:2004-7-12
头衔:官方管理员
IP   :保密
状态:离 线
发表时间:2010-7-16 9:15:01 信息 留言 主页 编辑 引用
面对抄袭质疑 汪晖沉默 朱学勤回应:媒体不应充判官



朱学勤



汪晖

面对涉嫌抄袭的指责,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沉默不答,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则主动申请调查,态度截然不同。公众对学界存在抄袭、造假现象已颇有“共识”,需要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术的规范、风气的改良——而前提是大家都站出来,摆出证据,公开讨论。


风波 汪晖、朱学勤先后被指抄袭


近5个月来,“打假”话题一直是网上的主旋律。


2010年3月10日,南京大学学者王彬彬在《文艺研究》上刊发文章,质疑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多处涉嫌抄袭。4月8日,《南方周末》刊发了浙江社科院研究员项义华的文章和两位网友所做的调查,补充了《反抗绝望》涉嫌抄袭的证据。王彬彬遂又查核了汪晖的近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认为该书也涉嫌抄袭。


汪晖事件尚无定论,7月11日开始,朱学勤也卷入抄袭风波。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6篇长文,通过比对指出,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学术不规范、有抄袭嫌疑等问题。


遗憾的是,“Isaiah”至今仍未现身。“Isaiah”是谁,也成为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应对 汪晖沉默,朱学勤申请调查


汪晖本人说了一句“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之后,就沉默不语。而汪晖目前的工作单位清华大学及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科院的态度也一直“默默无闻”。


在63位学者发表联名信,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迅速答复、履行职责之后,这两个单位均未直接回应。


与汪晖的沉默不同,朱学勤随即准备回应文章,“将对Isaiah罗列的问题做仔细的回应”。朱也希望“Isaiah”公布自己真实身份,并表示自己愿意和“Isaiah”做严肃的学术讨论。


7月13日上午,朱学勤已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并表示调查期间将不参加上大学术委员会一切活动。


14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中心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得到学术委员会对此事的正面回复。如果学术委员会决定调查此事,就会按照相应程序去落实;“如何调查,由哪些人参加调查,都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而且是不对外公布的。”


[对话朱学勤]


“Isaiah的质疑没有一条是成立的”


记者:此前,您在准备回应文章,也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了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现在进展怎么样了?


朱学勤:他们只是进入程序了,然后调查。很好嘛。


记者:您什么时候发表回应文章?


朱学勤: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这要看他们调查的情况,不要干扰他们。


记者:您现在已经写完了是吗?


朱学勤:嗯。


记者:您怎么看待这种以匿名网帖来批评学术的方式?


朱学勤:匿名网帖,是网络上的现象,但你到了传媒上,到了纸面上,就应该根据你所指控的内容,亮出身份。像这么严重的指控,要身败名裂的,他不应该保持匿名,应该亮出真实姓名。


记者:您怎么看待网友“Isaiah”的一系列质疑?


朱学勤:我负责任地说,没有一条是能成立的,没有一条。


记者:您觉得网友“Isaiah”没有现身是什么原因?


朱学勤:这要问他啦。(笑)


记者:有很多人将您的事情跟汪晖老师的事情做比较,对此,您怎么看待?


朱学勤:我本人不能做比较,留给公众去说吧。


王彬彬指责汪晖“抄袭”


汪晖: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抄袭”《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第68页)


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梁启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王彬彬评论:读者应该已经笑起来了!汪晖只把勒文森的“梁启超”换成“鲁迅”,其他“几乎”是原原本本地抄录勒文森。


2.“抄袭”《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汪晖《反抗绝望》第60页部分内容涉嫌抄袭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核心部分汪、李一字不差,次序稍微有些变动。


Isaiah指责朱学勤“抄袭”


朱学勤: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


Isaiah:某大学在读博士,未公开身份


1.《阳光与闪电》“抄袭”了译文


Isaiah:通过将朱学勤《阳光与闪电》与《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比对,《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Dunn的研究成果,抄袭了本书译者杨小刚的译文。


朱学勤:《阳光与闪电》原先是《姊妹革命》一书的序言,是顺着该书内容写的,当然要大量引用书中的译文和内容。


2.《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盗用美学者文章


Isaiah: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直接使用了美国学者Carol Blum《卢梭与德性共和国》的内容,但未详细标明是引用还是自己的成果。朱书 172-182页,基本是拷贝Blum书135-142页。朱书298-301页,基本是缩写Blum书260-277页。


朱学勤: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里已经说明,Blum书是其参考文献,而且在书中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注释。会在适当的时候作出正式的回应,特别是Isaiah能表明真实身份之后,会和他做学术上的探讨。


张鸣:真相,我们需要真相


汪晖事件中,当事人及涉事单位均未正面回应,迟迟没有向公众公布结果,造成了一群学者在争论的现象。那么,一旦学者涉嫌抄袭,应该由谁来调查?怎么调查?学界抄袭事件为何不断爆出?又该如何看待汪晖事件和朱学勤事件?记者记者7月14日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


“我比较赞赏朱学勤的方式”


记者:您对汪晖事件和朱学勤事件有什么看法?


张鸣:希望有一个单位,比如说汪晖目前的工作单位清华大学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科院组建一个调查组,来核实这个事情。


不能说大家都在网上讨论,总得有一个独立的机构来操作这个事情,这是起码的一个程序。现在朱学勤已经申请了学术调查,而复旦大学也接受了,我觉得挺好的。


记者:您怎么看待以匿名网帖来批评学术的方式?


张鸣:最好还是像王彬彬那样,公开、实名会好一点。既然是学术批评,又不是搞人身攻击,我还是觉得公开的好。不过匿名也不是不可以。


记者:同样是涉嫌抄袭,汪晖回避了,朱学勤回应了。怎么看待这两种应对方式?


张鸣:我比较赞赏朱学勤的方式。他的博士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出面来做这个事情,应该嘛。我觉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应该出面,或者汪晖应该去申请学术调查。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把朱学勤扯出来,也许有些人把学术批评、质疑认为是一种学派之争吧,认为你既然把我们这派的头儿捅出来了,我也要把你们那派的头儿捅出来。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我们关心什么——真相。有真相就行了,不要想得太多。


“调查对他们和学界都有好处”


记者:您觉得出现类似汪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事是否说明学界在制度上存在漏洞?


张鸣:学界确实没有一个规矩,但我觉得他们俩的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


这不叫漏洞。第一,国内学界没有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第二,学界没有一个起码的道德。(注:所谓的学术共同体,是由一些学人组成的共同体,自觉制定一套维护学术共同体声誉的学术规范和制度,对教授进行学术评价和对学术不端的处理,都应该按照学术共同体的规则来进行,其最高利益是学术声誉、学术尊严的维护,其施行应完全按照学术规律来进行,不受任何其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语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记者:出现类似事件之后,应该由谁调查?走什么样的程序?


张鸣:在国内没有学术共同体的情况,比如说你博士论文出问题了,就应该由你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出面,组织一个独立调查组,然后在监督下进行调查,将结果公之于众。


因为汪晖和朱学勤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就更应该这样。对他们自身有好处,对学界也有好处。


记者:这两件事对学界影响很大,很多人在对学术问题调查及处理的程序进行讨论,您觉得这两件事是否会对这些问题起到推动作用?


张鸣:难说,难说。因为像汪晖这样大腕儿的人物这么不积极,他树立了一个“榜样”。


中国做坏事儿成本太低了,目前来讲,学界被抓住的,别管大腕儿小腕儿,谁也不认错,这是很荒唐的一个事情。不认账之后呢,过去了,没事儿了,有这么一个“榜样”告诉你,你只要挺住、扛住、不吱声儿,就扛过去了。


上大教授朱学勤称媒体不应对学术问题充判官


事件回放


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6篇题为《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 “汪晖”?》的文章,通过比对指出,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1992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并声明“不是为了打倒谁,写文章是为了说时代和学术规范的变迁问题。”该文随即在一些学术网站被转载,并经媒体报道后变成公众议论的话题。


7月13日,朱学勤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


当晚,朱学勤教授就此事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


“希望面对的是学术机构的调查”


记者:抄袭指控给你带来多大的困扰和影响?从一开始你就说不会沉默不语,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态度,而且主动申请启动学术调查?


朱学勤:从来没有被媒体这样密集轰炸,形成很大的冲击波。我希望能以冷静平和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想被媒体炒作或网络意见左右,形成混战。


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做判断。我希望自己面对的是学术机构的调查。


学术抄袭事件近年来之所以愈演愈烈,在我看来,不少与当事人及权威学术机构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手段作出公开回应有关。许多高校、学术机构都已建立了学术委员会,调查学术规范问题、惩处“学奸”、维护教师及学校声誉、保持学术环境和学术尊严,正是这些机构的职责承担。我被指控,起于网络、传媒,但很想试一试,能否从传媒走向学术?虽“原告缺席”,作为“被告”,我希望走向学术“法庭”,要求“开庭审判”。维护学术尊严,应该是做,而不是说。


现在复旦大学将启动学术调查,我只需配合调查,随叫随到,平心静气地等待他们做出仲裁。


“我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


记者:通常,大学学术委员会都是接到对学术违规的实名举报材料,才会受理调查。受指控者主动找上门要求接受调查、“还我清白”的案例极少。我们维护学术研究风气的制度是否应该进一步强化,比如不需要实名举报或当事人申请,还可以有学术机构发起的“公诉”机制?


朱学勤: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我是第一个主动提出调查申请的当事人。递交申请报告、提供有关资料,实际上是替检举方完成的规范举报程序。我愿意“以身试法”,点把火烧一烧自己,期望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维护在大众心目中已摇摇欲坠的学术尊严。


近几年,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建立学术委员会,教育部还成立了高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受理直属高校的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不可谓不重视。如此高规格的学术问题监督和纠错机构,在国外也并不多见。据我所知,美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规范监督和惩戒系统具有高度自治,通常也需要有举报,再由学术委员会匿名调查操作。严格的学术规范与惩戒系统,与教授们所能享受的社会尊重相对等,是人人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记者:主动要求接受学术调查,是因为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十分自信吗?是否想过,调查也完全可能得出“抄袭”结论?


朱学勤:当然自信。我做了自检,发现Isaiah的指控并无根据。对很多只看过该文及媒体报道跟着起哄的人,我的建议是:读书吧。在学术问题上,大众传媒应该更多关注当事人和批评者双方的行为反应方式、仲裁机构运行方式等,而不是对学术问题本身充任审判官。


既然将问题交由学术机构调查仲裁,当然也会做好另一种心理准备。一旦出现不利于我的结论,坦然接受。用不着母校通知,自动交出当年得来不易的博士学位证书,把它留在母校校史室里,警戒后人。随后,上海大学会重新考量我的教授、博导头衔,因为它们是依据我的博士学位才获得的职业资格。国内至今很少有因为学术规范问题受惩戒而自动辞职者,自尊心会驱使我做这样的选择,我受不了同行尤其是学生印在我背脊的白眼,留在这里“混”。


“从我开始,为学术界积累一个案例”


记者:有人担心,在现有社会环境下,不论是母校还是工作单位,对自己的学生、有学术知名度的教师提起学术调查,能否做到公正?


朱学勤:学术机构调查确实会存在某些弊端。但相比之下,它还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必须尊重。身为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此前我只参与过原则问题的讨论,没有参与过具体案例的甄别。但把问题交给了仲裁者后,我心里很轻松。我只要配合调查,静心等待结论。


记者:近30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论文引文、注释等规范方面经历了从模糊到严格、从粗疏到细致的过程。以今天的标准回溯当年的论文成果,或许会有 “抄袭”、“剽窃”的痕迹?


朱学勤:形式上看,现在学术界对于引文、格式、核心期刊、知识产权等等的确比以前更重视更详细。但在学术研究的精神实质、对学术的敬畏及学风方面,我更怀念和敬重上世纪80年代,那是人们求知、求真的热情井喷式爆发。学术风气是不可能与社会风气脱节,孤立存在的。90年代之后,学术披上了华美的衣衫,没魂了,失魂落魄。


记者:连续出现知名学者、名人抄袭或造假事件,有人说是“学派之争”,你怎么看?


朱学勤:被指控“剽窃、抄袭”,当然要反驳。但要面对“原告”指出的基本事实说话,而不是离开事实,放纵文学想象。并不是“阴谋论”需要勇气,恰恰相反,朴素地接受这个世界是朴素的,好事、坏事都可能是朴素地发生的,坚持这样的思维,才需要勇气。


学术界经常说西方学术规范如何严格,如果遇到类似事件,真能学会按照学术规则和程序来处置,而不是一味抱怨风气、指责他人,那我们就收获了一个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健康案例。如同英美法系采用的判案体制,靠的就是一件件案例的示范累积。在端正学术风气、恢复学术生活的社会尊严这件事上,靠自上而下的强制、号召、命令或自下而上的“革命”,作用都不大。


我刚听过一句德国谚语:“站在哪里就从哪里挖下去”,它始于德国民间对当年法西斯主义的自我反思。既然我“被”卷入了抄袭风波,我应该从自己站着的地方开始,为学术界积累一个案例。即使个人失败,这个案例不会失败。如果因此而站立,那么我个人也值了。
该帖子在 2010/7/16 9:15:01 编辑过


积分:56
等级:士兵
帖数:1
注册:2010-9-9
IP   :保密
状态:离 线
发表时间:2010-9-9 15:25:03 信息 留言 编辑 引用

顶一个试试
该帖子在 2010/9/9 15:25:03 编辑过


积分:58
等级:士兵
帖数:1
注册:2010-9-7
IP   :保密
状态:离 线
发表时间:2010-9-16 6:36:49 信息 留言 编辑 引用

写小说的剽一剽没什么太大危害,搞自然科学的,例如咱们搞医学研究的剽窃甚至作假那就是犯罪,对人类犯罪,对可怜巴巴指望着在外人眼里神秘的科研人员的病患的犯罪,可惜好像现在很多人对此相当麻木,甚至好像已经成了明规则了,
该帖子在 2015/12/23 14:55:19 编辑过


积分:290
等级:论坛总版主
帖数:8
注册:2010-6-23
IP   :保密
状态:离 线
发表时间:2015-12-23 14:55:36 信息 留言 编辑 引用

引用回复

以下是引用alsk在2010-9-9 15:25:03的发言:
顶一个试试


方芳芳
该帖子在 2015/12/23 14:55:36 编辑过
每页9条 共1页 [ 1